《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业已出版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国庆节前夕已经出版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于2015年国庆节前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不日即可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上架,当当网图书、亚马逊网图书也很快可受理网购业务。

该书最大的特色是首次突破单一的团体辅导理论视野,不仅从团体动力学、发展心理学的传统视角,而且大胆地跨越到教学心理学、课堂组织管理学、社会学、学校社会学和哲学的多元视角,来综合审视并解决心理辅导课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因为实践证明:只有既懂团体动力学规律、又懂课堂教学规律的“双修双通”的心理教师,才可能对心理辅导课的操作实施表现得游刃有余。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立体

 

                                     《如何上好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钟志农答疑50问》        

                                                                         前    言

英国有一位最著名的社会学家叫齐格蒙特·鲍曼,他在其名著《社会学之思》中说过一段精辟的话:“问题与解答之间的关联正是人类境况的特性之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以下问题是必须要问的:这对谁而言是个问题?为什么对他们来说成了问题?这种问题化的过程及其相应的解答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们的生活就是一系列有待执行的任务和有待解决的问题。……每一种情境,不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分解为有限的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中的任何一个也都可以通过应用恰当的知识、技能与努力,予以有效的处理。简言之,生命之事自可分解为诸多单一问题,每一个都有其解决之道,只要对方法加以适当的应用;而那些更具一般性的对于目的的追问,也不难归于其下。”(Bauman.Z,2001,124)

我写这本拙著的初衷,就是受到鲍曼这段话的启发。在我20多年来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的探索中,曾经不断发现和遇到过诸多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问题甚至是年复一年地被提出来,在业内引起反反复复的争论。有的问题是五年前毕业的心理教师感到很困扰的,但五年后他们在实践中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于是问题不再成为问题;可是对于当年刚毕业的新教师来说,这些在他人身上已经解决的问题,却又成了他们面临的大问题。这样一种“问题出现——问题解决——同一问题再出现——同一问题再解决……”的循环往复,呈现出一种规律性的发展趋势,最终让我领悟到:正是这些“问题”和“问题解决”,揭示了心理辅导课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成长壮大的规律;也正是这些“问题”和“问题解决”,构建了我本人在心理辅导课理论探索和操作督导上的整体框架。问题永无止境,探索也永无止境。所以,将“问题出现”与“问题解决”视为心理辅导课发展的“新常态”,以一种务实的态度来面对问题与回馈问题,是本书的第一个特色。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首次突破单一的团体辅导理论视野,不仅从团体动力学、发展心理学的传统视角,而且大胆地跨越到教学心理学、课堂组织管理学、社会学、学校社会学和哲学的多元视角,来综合审视并解决心理辅导课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这是因为我强烈地意识到,当前许多心理教师在上课中遭遇挫败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于他们的本专业——应用心理学基础有什么欠缺之处,而在于他们对学校里立足生存的根本之道——课堂教学的规律了解太少。所以,必须将广大心理教师的关注点,从单一的团体辅导规律引导到研究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件上来,引导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上来,引导到课堂教学本身的运作规律上来。因为只有既懂团体动力学规律、又懂课堂教学规律的“双修双通”的心理教师,才可能对心理辅导课的操作实施表现得游刃有余。

本书构思于2013年元月,一开始草拟的问题共计100个,全部来自对第一线的“采风”。后因我可爱的孙子小天元恰好“生逢其时”,所以从那以来,我一年中大体有一半时间要在爷爷的岗位上“履职”;再加上身体方面的原因,所以,撰写书稿的思路总是时断时续,进度便大大放慢。好在家里常有一条小“龙尾巴”紧随身后、缠绕膝前,让我在“焦虑着”的同时总能开开心心“快乐着”。而特别给我以督促鞭策的,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石铁总编辑与吴红编辑,他们对我的“拖拉斯基”包容理解,关爱备至,常让我心怀愧疚,更促我奋力前行,终于在今年年头完成了书稿的预计字数,但专题数量却删减了一半。不过,“瘦身”自有瘦身的好处,脂肪减少后,肌肉也许更显力量。

在书稿杀青之前,我意外受到一个邀请,让我为一套《心理辅导课优秀课例实录》视频做课后点评,并且也录成了视频与之合一。这使我有机会将本书中的理论观点与实务要领,在对这26节课的指导、督导、评析中有了实证性的应用与研究,这也可以看作是这本拙著的灵魂在实践中的一个有机延伸吧。

我已过了“不逾矩”的年龄,未来对我而言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我心中还是憧憬着阿德勒所说的那种“梦幻目标”。“梦幻”其名,“献身”其实。人们只有为自己设下目标,才能带出方向,带出行动,带出希望,带出幸福。弗洛姆也曾经说过,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生存状态。那么,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其中了。

最后,我还要再引用鲍曼的一句话:“解决问题的活动也可能导致新的问题,从而激发人们探寻新的解决之道。”(Bauman.Z,2001,122)生活和事业都是如此,总是有新的问题在前面,所以也才有新的希望在前面。

是为序。

钟志农

2015.1.于海南博鳌千舟湾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