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育特级”之路

我的“心育特级”之路

钟志农

(发表于北京/《中国教师》杂志2011年12月下半月版)

        十年前,我申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时,已经57周岁了;等到次年评审通过后,又被圈内同行戏称为58岁的“独生子”。很多中青年心理教师常常笑着向我甩出“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里的一个经典问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重积累”。当年我“评特”纯属偶然,如果不是领导再三动员,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去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就是说,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曾经做过那么多的努力。

        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半路出家”,当时刚好跨进50岁的门槛。之前我在一线当班主任,教中学语文课,后来又做高中校长,接下来在教育行政机关又干了10多年。1993年开始从事教育科研和历史教学研究,还兼管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是当一个业余的“志愿兵”。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我是靠着夜晚和星期日锲而不舍地做研究,并且和基层学校合作搞实验。这期间虽说发表了许多文章,也出了一些专著,但当时并没有料到教育部后来会下发文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气候。而仅仅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感觉到这件事重要,自己非做不可而已。这一段经历常常让一些年轻的同行感到惊讶,他们会问:“评特”之前只有8年的业余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他们:“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包括我在文革当中支边到山西、内蒙和黑龙江的那一段经历,在我后来做心理辅导工作时,都成了我的独特的资源。所以,每每碰到有心理系毕业生说到学校让他们去教英语、思政课,或者到教务处、学生处“打杂”,感到自己“无用武之地”时,我就劝他们说,这些历练都是财富,只要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去锻炼、去体验,去积累,不委屈、不泄气、不应付、不放弃,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光阴你都没有虚度,所有的经历都被你打通了。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心理学无处不在。离开了对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和了解,心理学就是苍白的和平面的。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善学习”。心理学的知识系统浩瀚无际,内容博大精深,一个人终身研读都涉猎不尽。那么该怎么去学习?我认为4年心理学本科、3年研究生课程的学历教育只是奠定了基础,而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依照我的经验,一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占有资料,让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广阔。所以我就会贪婪地购书,一周去一趟新华书店,几天逛一次“当当”、“亚马逊”。现在世人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便捷、却也越来越功利,想找个什么资料就在网上搜一下,然后下载复制;或者拷贝几个PPT,拼拼凑凑就是一篇文章,却懒得把书翻开一页页读下去,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而我的体会是:纸质书永远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因为纸质书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阅读、思考、玩味、批注、重组信息、加工编码;还可以把几种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比较、对照、鉴别。因此,买书、读书都是多多益善。二是那么多的书怎么读得过来?我的看法是,书要一批批读,不能一本本读。我常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把一大堆相关的书找出来,只读相关内容,而不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死读书。当然,每一个分支领域里,要读好一两本经典著作,而且要反复读,因为这样的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三是不要光读心理学的专业书,涉猎面一定要广、要杂。就学校心理教师而言,不仅要读心理咨询各个理论流派的书,而且要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等,还要特别注意多读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甚至包括宗教学、电影学等等。四是要勤记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我看书的习惯是圈点勾画加批注,而且喜欢随手把重要观点录入电脑,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时间长了,就是一笔不小的学术财富。五是要不断参加心理咨询技术的进阶培训,师从名家、大家,接受大师的督导,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样的进阶学习至今我没有中断过,而且都是自费。

        我的第三个回答是“勤实践”。我在退休以前,研究的重点是发展性心育活动课,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但若想在这个领域里真正有所作为,就一定要进课堂,不仅是听课、评课、磨课,而且要亲自去上课。我的体会是参与发展性心理课堂活动的时间达到1000课时以上时,你从理论到实践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最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搞一个“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六六工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学期开6节、每个学段(3年)开出36节心育活动课,通盘设计出一个阶梯性的发展性辅导目标体系和180节心育活动方案,这都是前十七八年实践经验的结晶。此外,退休以后这些年,我还坚持每周三天到两所中学去做个案辅导,每次值班时间为3个小时,因此,我的个案面谈时数也已经超过了1000小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自己的辅导技巧和辅导效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的第四个回答是“常反思”。笔头要快,想到的东西尽可能记下来。我每次听课、评课会做很多记录、写很多随感;每次做个案辅导,也会认真做记录,重要的案例我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立即整理成文,并且写出辅导反思和下一步的会谈方案。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能就事论事。在反思过程中常常会触发一些灵感,于是又可以成为科研项目的选题方向。

        我的最后一个回答是“定好位”。这就是说,要从宏观上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学校心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其次才是一个心理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有可能过好“专业关”。有的青年同道在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之后,处处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学校里开展工作时总在想是否会有“角色冲突”,遇事总在想是否有悖“价值中立”原则。结果,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眼里,心理教师似乎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有的同事就会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是一些心理教师长期以来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症结所在。须知学校心理教师和社会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心理教师是在一个系统中开展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我们离不开整个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对我们的理解和合作,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依靠“纯技术”的力量去获取辅导工作的成功。

        我的十年“心育特级”之路告诉我:我们心理教师的力量在于“系统”的支持,我们的特色在于“发展”和“预防”,我们的专长是洞察青少年的心灵,我们的快乐在于看到学生的改变和成长,我们的职业魅力在于“我们永远年轻”!

                                                                           (《中国教师》杂志系教育部主管刊物)

我的“心育特级”之路》上有14条评论

  1. 钟老师,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让我总是感佩又感佩。向您学习这样的大话不敢说,只要能学到您的万一,就很满足了。

    • 无论是专职心理老师还是兼职心理教师,只要能够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都可以使自己的教育生涯变得更有意义!

  2. 钟老师,您好!
    今天在乌鲁木齐听了一天您的精彩讲座,收获非常大。回到房间就赶紧上网查阅您的有关资料,并在心海扬帆注册。您的学养、您的敬业、您的奋斗历程、您对科学研究的执着和严谨态度让我非常佩服,我回去后将多读您的书,并在学校工作中予以实践。希望今后能多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也希望有机会请您去我们甘肃金昌市金川公司总校所属12所中小学讲座。您的学生甘肃金昌市金川公司第二高级中学孙云拜上。2012.7.31

  3. 听了钟教授的报告,让我真正领略到作为学者、文人、教育专家的高端、大气与可敬、可慕,更为您历尽坎坷却不辱人生的生活态度而感染,平生从未对粉丝产生过认识,这次我却超然想做一个您的粉丝。

王丰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