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成长路线图”,引领学生幸福人生——《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自序

探寻“成长路线图”,引领学生幸福人生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自序

 

这本拙著,从2010年4月开始酝酿构思,到今日付梓,断断续续花费了两年时间;但背后所用的心思,却涵盖了我涉足心育工作19年以及从教40余年的觉察和体悟。

当代的中国教育,光华与阴影相伴,改革与守旧并存。在课程教学领域里,我们总是殚精竭虑、力争高分;而在“培德”、“树人”领域里,口号往往与实践脱节,形式常常与实效相悖。许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之所以因袭“几十年一贯制”的德育思路和德育模式而无暇自察思变,根本原因是否在于我们把对“分数”的研究放在了对“人”的研究之上?

这使我想起教育部袁贵仁部长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应当研究人,并且要好好地研究人的问题。”[1]“人”是哲学研究的重点和支点,更应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和支点。时下人们热议的许多教育界内部的危机,实质上都是“人”的危机,是培养目标、培养路径和培养成效的危机。

培养“人”的终极目标,就是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是人的发展方向,其核心是“理想人格”者为何。而所谓“理想人格”,就是做人的理想标准,就是人的相对稳定的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

在哲学界,古今中外的学者都把“至善”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标准。如柏拉图就把品德分成四类,即“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而孔子的主张则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基本支柱:“仁”是指内在的精神原则,“义”是指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礼”是指外在的行为规范。孔子始终把“仁”、“义”、“礼”看得高于“智”,“智”与“仁”、“义”、“礼”相比只处于从属地位。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虽然有多寡高低之分,但只要有“仁”的品德、“义”的价值和“礼”的行为,就是一个有高尚人格的人。

在心理学界,马斯洛把“自我实现”作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主张发扬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以构建“真善美”的价值体系;而彼得森和塞利格曼则把“智慧、勇气、仁慈、公正、节制、卓越”等6大美德和“好学、诚实、坚持、热情、希望、信念”等24项性格品质看作是最有“行为价值”的积极人格特质,以此来解读人类内在的建设性力量和外显的善端。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所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看作是一种“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

研究人(我们这里主要指青少年)的发展,就要研究塑造“理想人格”的内在结构、发展路径和培养载体。即在注重“理想人格”基本内涵的同时,绝不能忽略青少年的发展是“生物-心理-社会”互动结果的多维视角,不能忽略青少年“成长”的内在发展规律即年龄特征。打个比方说,如果我们把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路径看作是一幅“成长路线图”的话,那么,其“纬线”大体上就是东西方心理学(特别是积极心理学)对“理想人格”的多维表述和描绘,其“经线”可以比作是青少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经线”之间的“时区”则可视为各个发展“关键期”及其面临的“发展危机”;而落实“成长路线图”的实施载体无疑就是发展性的心育课程。

这本《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课程开发指南》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思路来搭建基本框架的。其中,第一章主要概括了10年来心育课程凸现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第二、三、四章是全书的重点部分,分别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特征、成长危机、必须抓好的发展“关键期”及26个发展焦点问题,并从积极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三大理论视野出发,系统地提出了各阶段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进而再用180张表格详细阐述了每一个心育活动主题的目标体系;第五章从操作层面论述了心育课程的设计要领、常用的干预手段与专业技术、辅导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心育课程的评价标准;而第六章则很有针对性地回答了10年中各地班主任和心理教师提出的20个困惑性问题。全书可以看作是我对近10年心育课程的实施经验与教训、发展困惑与对策的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反思和总结。

据我多年来对中小学育人工作的观察,我们有不少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很像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他们往往只专注于眼前的具体事务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了对学生身心发展、人格成长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思考。因此,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各个育人阶段彼此脱节甚至是阻断,造成了学生人格发展的“裂痕”与“断层”。我之所以竭我所能地来“绘制”这样一份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就是希望我们的班主任能够站在人的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观察、理解我们的工作对象,把我们的教育和辅导工作纳入一个塑造“理想人格”的“蓝图”之中;因此,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也敬请老师们尽可能避免陷入“只巡查本路段成长路线”的误区。同时,我也希望广大家长能从这本“路线图”中发现教育孩子的总体路径,因为“教育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家庭教育倘若误入歧途,更是少有回头路可走的。

最后,我还想引用袁贵仁部长的一句话:“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应该是幸福的人、道德的人、有知识的人,三者是一致的。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达到至善和幸福,实现自我,成为自在自为的人。”[2]

愿我们对学生心灵发展“路线图”的共同探索和努力,能够引领孩子们幸福的人生!

                                                      钟志农

                                                     2012年4月4日于钱塘江畔



[1] 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486

[2] 袁贵仁,主编,对人的哲学理解,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8,235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