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开始陆续向教案作者寄发样书

        由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的《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年级卷)、(小学4-6年级卷)、(中等职业教育卷)从今天开始将陆续向作者寄发样书和稿费。初中卷和高中卷目前还在教育科学出版社进行最后的“三审”,可能要到月底能面世。

        丛书《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最初策划是“一题多案”。从小学到高中共计180个专题,绝大多数专题都有2-3位教师分别设计方案,有的专题甚至有5位教师参与不同的构思。但初稿送审之后,出版部门发现字数大大超出了原定的规模,而这将会给丛书定价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协商的结果,是把多篇教案的精华部分加以整合,从体例上改变为“一题一案”。这样就给主编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这也是这套丛书的出版时间比预期晚了好几个月的原因所在。

        好在,一切困难都已度过,该丛书各个分册及《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课程开发指南》均已杀青。唯独遗憾的是原本参与设计的许多作者,因受篇幅的限制,只能摘取他们设计方案的精华之处,无法全部看到每一位作者设计作品的原始面貌了。除此之外,在审稿整合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许多游戏、活动、视频、音频、故事、案例多次在不同的活动方案中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整合删改不仅有遗憾,也有部分必然。当然,出现重复,错不在设计者,就设计本身的局部来看,这个游戏放在这里不是错;但从全局来看,合并到一起来看,就会发现怎么又是这个游戏啊?所以,如果不整合删改,就是我的大错了。

        话说回来:不管怎么说,对作者个人来说,我是要向诸位表示歉意的。

        现在拿出来的这套丛书,如果读者能从小学一年级一直看到高中三年级,您就会发现,基本上来说,活动素材都是不重复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反复做一些老套的游戏而心生厌烦。对极少数的几个活动素材,由于其活动内容方式作了比较大的改动,所以还是保留了,但是内涵意义是不一样的。

        发放样书和稿费的事情,我会抽空来做,这就会发发停停,停停发发。希望各位作者谅解。

                                                                          2012-3-15

我的“心育特级”之路

我的“心育特级”之路

钟志农

(发表于北京/《中国教师》杂志2011年12月下半月版)

        十年前,我申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时,已经57周岁了;等到次年评审通过后,又被圈内同行戏称为58岁的“独生子”。很多中青年心理教师常常笑着向我甩出“焦点解决短期咨询”里的一个经典问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第一个回答是“重积累”。当年我“评特”纯属偶然,如果不是领导再三动员,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去参与这件事情。所以,在整理申报材料时,连我自己也感到意外,就是说,突然发现在不知不觉当中,自己曾经做过那么多的努力。

        我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半路出家”,当时刚好跨进50岁的门槛。之前我在一线当班主任,教中学语文课,后来又做高中校长,接下来在教育行政机关又干了10多年。1993年开始从事教育科研和历史教学研究,还兼管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而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是当一个业余的“志愿兵”。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我是靠着夜晚和星期日锲而不舍地做研究,并且和基层学校合作搞实验。这期间虽说发表了许多文章,也出了一些专著,但当时并没有料到教育部后来会下发文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大气候。而仅仅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感觉到这件事重要,自己非做不可而已。这一段经历常常让一些年轻的同行感到惊讶,他们会问:“评特”之前只有8年的业余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又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他们:“所有的经历都是财富,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整合”。包括我在文革当中支边到山西、内蒙和黑龙江的那一段经历,在我后来做心理辅导工作时,都成了我的独特的资源。所以,每每碰到有心理系毕业生说到学校让他们去教英语、思政课,或者到教务处、学生处“打杂”,感到自己“无用武之地”时,我就劝他们说,这些历练都是财富,只要能踏踏实实地去实践、去锻炼、去体验,去积累,不委屈、不泄气、不应付、不放弃,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光阴你都没有虚度,所有的经历都被你打通了。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心理学无处不在。离开了对人、对社会、对社会关系的研究和了解,心理学就是苍白的和平面的。

        我的第二个回答是“善学习”。心理学的知识系统浩瀚无际,内容博大精深,一个人终身研读都涉猎不尽。那么该怎么去学习?我认为4年心理学本科、3年研究生课程的学历教育只是奠定了基础,而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依照我的经验,一是要尽可能广泛地占有资料,让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广阔。所以我就会贪婪地购书,一周去一趟新华书店,几天逛一次“当当”、“亚马逊”。现在世人的学习方式越来越便捷、却也越来越功利,想找个什么资料就在网上搜一下,然后下载复制;或者拷贝几个PPT,拼拼凑凑就是一篇文章,却懒得把书翻开一页页读下去,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进电脑。而我的体会是:纸质书永远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因为纸质书可以带在身边随时随地阅读、思考、玩味、批注、重组信息、加工编码;还可以把几种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比较、对照、鉴别。因此,买书、读书都是多多益善。二是那么多的书怎么读得过来?我的看法是,书要一批批读,不能一本本读。我常常是围绕一个主题,把一大堆相关的书找出来,只读相关内容,而不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死读书。当然,每一个分支领域里,要读好一两本经典著作,而且要反复读,因为这样的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三是不要光读心理学的专业书,涉猎面一定要广、要杂。就学校心理教师而言,不仅要读心理咨询各个理论流派的书,而且要读教育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生物心理学等等,还要特别注意多读哲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甚至包括宗教学、电影学等等。四是要勤记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我看书的习惯是圈点勾画加批注,而且喜欢随手把重要观点录入电脑,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时间长了,就是一笔不小的学术财富。五是要不断参加心理咨询技术的进阶培训,师从名家、大家,接受大师的督导,这一条非常重要。这样的进阶学习至今我没有中断过,而且都是自费。

        我的第三个回答是“勤实践”。我在退休以前,研究的重点是发展性心育活动课,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头戏。但若想在这个领域里真正有所作为,就一定要进课堂,不仅是听课、评课、磨课,而且要亲自去上课。我的体会是参与发展性心理课堂活动的时间达到1000课时以上时,你从理论到实践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我最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搞一个“中小学心育活动课六六工程”,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个学期开6节、每个学段(3年)开出36节心育活动课,通盘设计出一个阶梯性的发展性辅导目标体系和180节心育活动方案,这都是前十七八年实践经验的结晶。此外,退休以后这些年,我还坚持每周三天到两所中学去做个案辅导,每次值班时间为3个小时,因此,我的个案面谈时数也已经超过了1000小时,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自己的辅导技巧和辅导效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我的第四个回答是“常反思”。笔头要快,想到的东西尽可能记下来。我每次听课、评课会做很多记录、写很多随感;每次做个案辅导,也会认真做记录,重要的案例我会利用晚上的时间立即整理成文,并且写出辅导反思和下一步的会谈方案。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把反思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不能就事论事。在反思过程中常常会触发一些灵感,于是又可以成为科研项目的选题方向。

        我的最后一个回答是“定好位”。这就是说,要从宏观上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学校心理教师首先是一个教师,其次才是一个心理教师;首先要过好“教师关”,然后才有可能过好“专业关”。有的青年同道在拿到“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之后,处处总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学校里开展工作时总在想是否会有“角色冲突”,遇事总在想是否有悖“价值中立”原则。结果,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眼里,心理教师似乎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有的同事就会对他们“敬而远之”。这是一些心理教师长期以来工作难以打开局面的症结所在。须知学校心理教师和社会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学校心理教师是在一个系统中开展工作,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我们的学生和家长,我们离不开整个学校系统和家庭系统对我们的理解和合作,我们不可能单枪匹马依靠“纯技术”的力量去获取辅导工作的成功。

        我的十年“心育特级”之路告诉我:我们心理教师的力量在于“系统”的支持,我们的特色在于“发展”和“预防”,我们的专长是洞察青少年的心灵,我们的快乐在于看到学生的改变和成长,我们的职业魅力在于“我们永远年轻”!

                                                                           (《中国教师》杂志系教育部主管刊物)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全书目录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

目  录

 

第一章  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的发展趋势

核心概念的厘定

           何为“心育”

           何为“心育课程”

           何为“心育活动课”

心育课程实施10年来凸显的问题

          选题的随意性

         内容与素材的重复性

         课程设计思路的主观性

         活动主题与理念的模糊性

心育课程理论取向的争论

        课程基本取向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难道“发展”才是积极的,“预防”就是消极的?

        课程理论视野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

 心育课程的基本架构

         课程的容量、密度多大是合适的?

         课程主题如何对应学生成长“路线图”和“时间表”?

         课时从哪里来?

         谁来上课?

         如何评价?

         是否一定要有教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小学心育课程体系

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塞利格曼:没有乐观的“解释形态”,“潜能”就毫无意义

          诺丁斯:欢乐不必从小学就结束

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埃里克森:勤奋进取,还是自贬自卑?

          巴尔特斯:发展是毕生的、多维度的、可塑的

          特伦和史密斯:发展是一个动态交互系统

    设计小学心育课程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贾馥茗:教育必须以培养正当的行为习惯为第一义

           塞尔曼:观点采择能力与发展亲社会行为

小学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发展焦点1:适应、习惯、注意、观察与想象

                            ——小学1-3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小学1-3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架构(表Ⅰ)

          发展焦点2:思维、人际、个性与记忆

                            ——小学4-6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小学4-6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架构(表Ⅱ)

小学心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小学1 -3年级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表0 1—表36)

           小学4-6年级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表37—表7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中学心育课程体系

设计中学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彼得森和塞利格曼:美德和性格质量的行为价值分类体系(表Ⅲ)

           马斯洛:“自我实现”者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体系(表Ⅳ)

           巴克莱:幸福就是“有希望、有事做、能爱人”

设计中学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埃里克森: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

           马西亚:同一性状态和心理幸福感

           霍妮: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

           斯滕伯格:对成就的需要与对失败的恐惧

          哈维赫斯特:青少年在青春期面临的八项主要任务

设计中学心育课程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贝克:学校间的过渡时期是非常重要的

中学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发展焦点1:学习适应、人际、青春期教育、学业分化与压力

                                 ——初中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初中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架构(表Ⅴ)

            发展焦点2:学习策略、竞争与抗挫、爱与价值观、生涯规划

                                  ——高中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高中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架构(表Ⅵ)

中学心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初中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表73—表108)

        高中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表109—表14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积极心理学主导下的中职学校心育课程体系

 设计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积极心理学依据

          罗杰斯: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积极倾向

          马斯洛:行为不善是基本需要被剥夺的反应

          彪勒: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去向何方?

          奥尔波特:价值观是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

          斯奈特:在希望中成长

设计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发展心理学依据

           鲍迈斯特:同一性缺失与同一性冲突

 设计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教育心理学依据

           麦克沃特:危机中的青少年就像一棵树需要修剪

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

            发展焦点1:自我概念、学习动力、人际矛盾、行为习惯的调整

                                    ——中职学校一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发展焦点2:性价值观与性道德、人生目标、生涯规划与抉择

                                   ——中职学校二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发展焦点3:职业道德、实习规范、抗挫能力和敬业精神

                                   ——中职学校三年级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心育课程主题设计架构(表Ⅶ)

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中职学校心育课程目标体系及阐述(表145—表18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设计

              活动理念:概念界定、年龄特征、现实针对性

              活动目标:了解与理解、尝试与学会、体验与感悟

              活动过程:“起、承、转、合”四阶段

              活动形式:游戏、视音频、案例、故事、讨论、小品、校园心理剧等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干预手段

             价值澄清

             认知重构

             角色扮演

             移情训练

             同伴互助

             模仿学习

             情绪宣泄

             情境体验

             行为演练

             轮转陈述

             自我控制

             希望重塑

             课外延伸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专业技术

             把握团体动力规律:团体规范、团体氛围、团体凝聚力、团体动力

              熟悉课堂教学规律:组织、剪裁、效率、节奏

              常用反应技术:倾听、回应、重述、摘要、澄清、具体化、情感反映、

              巧用引导技术:发问、追问、面质、引导、指导

              注重互动技术:赞美、支持、调解、保护、执中、聚焦、联结、设限、自我开放

              掌握八条操作要领:“八重”、“八不重”

中小学心育课程师资的个人素养

              人格魅力:真诚、关注、尊重、开放、同理心、亲和力、人性化、自我觉察

              表达能力:概括、清晰、简洁、明确

              组织能力:把握全局、灵活应变、敏锐觉察、温情阻断

中小学心育课程的评价

             评价心育课程的实施效果,还是评价心育课程的实施过程?

             评价是为“分高下”,还是为“促改进”?

             学科教学评价指标适用于心育活动课吗?

             评课不要怕讲真话

             公开课即使上“砸”了也同样是贡献

             心育活动课评价参考指标(表Ⅷ-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小学心育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对策

对心育活动课性质、功能的困惑

              心育活动课带有思品课色彩怎么办?

              心育活动课上得像主题班会怎么办?

              可以用带领小团体的方法来上心育活动课吗?

              如何看待心育活动课的“多元化”?

对心育活动课操作过程的困惑

              为什么活动理念总是把握不好?

              为什么要么气氛沉闷,要么秩序混乱?

              课堂上为何调侃成风?

              需要设计那么多活动吗?可不可以一个活动做到底?

              如何看待心理辅导课的预设与生成?

              活动过程中涉及到学生隐私怎么办?

              心育活动课应该“聚焦”什么?

              心育活动课能保持价值中立吗?

              如何看待心育活动课的游戏化倾向?

              如何纠正心育活动课上出现的六个“不等式”?

对心育活动课实施效果的困惑

              如何看待心育活动课的效果?

              为什么有的学生上课写别的学科作业?

              对心育活动课教师自身成长的困惑

              多次重复上一节课,觉得失去了激情怎么办?

              兼职上心育活动课与班主任的角色产生冲突怎么办?

              如何看待有的老师上心理课“屡战屡败”的现象?

              如何促进心育活动课教师的自我成长?

本章小结

后记

参考书目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后记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

(“六六工程”丛书中的最后一本)

后记

《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中小学心育活动课程开发指南》历时近两年,终于杀青,我也长舒了一口气。

说心里话,我自己很看重这本小书,因为它遂了我的三个心愿:

第一个心愿,从1993年接触我国台湾地区的“班级团体辅导”(即“心育活动课”)理论开始,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一直想对我国“大陆版”的“心育活动课”经验与成果做一个比较系统的整理汇总。因此在2007年,我出版了《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并愧蒙广大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的支持与肯定;而这一本小书,则可以看作是前一本拙作的姐妹篇,两书相互补充,各有特色,除三两处引文之外,并无重复之处。窃以为此书面世的意义,也许在于它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心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理论依据,比较系统地搭建了12年基础教育(含职业教育)心育课程的主题架构和目标体系,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心育活动课的设计要领、干预手段与实施技术,比较系统地回答了近10年来第一线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实践中提出的诸多困惑问题。尽管它还存有一些缺憾与不足,但作为探索心育课程发展规律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我心中还是感到些许欣慰。

第二个心愿,我退休8年来,一直坚持在第一线为中小学生提供个案辅导的服务,这使我有相当多的机会与许多学生和班主任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在这样一个互动的过程中,我不仅有幸比较深入地踏进学生们心灵的“神秘花园”,而且也为许多班主任向我倾诉的焦虑、无奈、无助甚至是郁闷而感到深深的震撼。依我从教近40年的体会,我意识到班主任老师面临的诸种教育难题,不仅带有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印迹,而且也与我们对学生成长规律的了解存有某些“盲区”直接相关。因此,我在这本小书中,根据我对埃里克森及当代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系列观点的研究心得,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描画出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以便为广大班主任进一步理解学生、引导学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新视窗”。尽管我的描画可能有“涂鸦”之嫌,不尽合理,但若能有一二新意,也同样会让我感到些许欣慰。

第三个心愿,这10多年我曾在全国各地开设数百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众既有中小学教师,也有为数众多的家长。许多家长在听了《真正的教育应该“以心为本”》、《抓好中小学生成长发展关键期》等讲座之后,围着我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问我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今天讲的内容什么时候能有书出版?”这常常使我面带歉疚之色。而今天这本小书的面世,也许可以部分地满足家长们的要求。若是广大家长能从中发现读懂“孩子之心”的某些路径的话,也是我感到些许欣慰的意外收获。

但是,这毕竟是一条很少有人走过的路径,如果认真走起来,更是一项不小的“架桥铺路”的系统工程。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力所不逮,所以掩卷静思,诚惶诚恐,愿求教大方不吝指正。

                                              钟志农 谨识

                                              2012年2月29日于钱塘江畔

关于《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的出版信息

大家非常关心《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出版的情况,经常有老师来信来电询问哪里可以买到这一套丛书,现在在这里做一个答复:
1、已经出版的丛书分册有:《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1-3年级卷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4-6年级卷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1-3年级卷

2、初中、高中分册排版并三校完毕,作者复审清样完毕,目前送出版社领导一审、二审、三审。也就是说,书稿出来之前要过七关。
3、《探寻学生心灵发展路线图——中小学心育课程开发指南》是最后交稿的,目前在排版进行一校。
4、全部出齐大概要但三月底,比原来估计晚了一个月,与中间隔了春节有关系,也跟我的最后一本书稿拖延了有关。
5、前三本我查了网上,亚马逊卓越网已经有货,需要者可以网购;当当网已经可以查到,但可能缺货,可继续关注。
6、直接向出版部门邮购,电话010-82676092 15611547622 QQ:1454575208 梁燕青老师 王莹老师

关于“心海扬帆”论坛的最新动态

      “心海扬帆”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创办于2001年年初,在1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全国性心理辅导网络平台,受到广大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高度关注。2008年年初,由于年龄、精力等现实因素和论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将心海扬帆论坛的管理权移交给了由中青年版主团队组成的“心海扬帆论坛总监会”。在这支久经锻炼的版主核心队伍的带领下,论坛继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011年,由于形势变化等种种客观原因,“心海扬帆”论坛暂停开放。在此期间,广大网友通过各种渠道关注、询问论坛的恢复运行状况,论坛总监会的版主们也做了多方努力,力促“心海”早日重展新貌。目前,我们正在寻找新的资源与合作伙伴,对论坛体制、界面设计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也在积极酝酿之中。估计在新的学年开始之际,会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运作框架基本形成。一旦准备工作就绪,“心海扬帆”心理辅导论坛将会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界同道们的面前!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3年级卷)后记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3年级卷)

后  记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小学1-3年级分册终于杀青了。

        回顾走过的这几个月历程,实在是感慨万千,因为其工作难度之大,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想。正如我在总序中所说的,由于这些年来,在心育活动课的主题选择上,有一些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校面临的实际现状被严重地淡化甚至忽略了,因此,收入本书中的心育活动课例,有一半以上的专题都属于全新的构想与设置,也就是说,在以往10几年的心育活动课中,这些专题从来没有被提及过,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成文的活动设计可供参考。所以,我特地邀请了一些有志于探索发展性心育活动课规律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来做这样一件应该说是“开创性”的工作,从头开始,从零开始。

        其中,要特别感谢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学校的各位领导和有关的几十位老师;特别感谢杭州市西湖教育集团的各位领导和有关的几十位老师;特别感谢宁波市江东区教研室的领导、教研员和他们组织的十几名骨干心理教师。由于这三个单位的领导亲自挂帅、具体组织、认真督促和严格把关,才使得这些新开辟的活动专题几经周折终于圆满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令我深受感动的是,这些学校的老师们所设计的绝大多数活动方案,都在学生中多次试教,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多次进行反思和修改。他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践行了积极心理学中的“性格力量”和“美德标准”。

        本丛书能顺利付梓,还要特别感谢源创图书策划人吴法源先生,没有他的远见、创意、魄力和督促、包容,本丛书或许还只是笔者脑子里盘旋的几个概念与符号。

        参与本丛书心育活动设计的作者,分布于全国各地中小学,其中以浙江省内的教师居多。这290多位作者当中,绝大多数与我有过各种接触,他们开出的心育活动课,或者是我去听过、点评过的,或者是我直接参与了设计方案的修改、指导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成了好朋友、忘年交。应该说,这套丛书的出版,凝聚着这样一支学校心育骨干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汗水,我对他们的辛勤工作充满敬意和无尽的感激!

        特别是本丛书在出版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运作技术上的具体困难,致使原来设想的“一题多案”的架构难以实现,而不得不被迫“瘦身”、执行“一题一案”的新架构。这样,就要忍痛割爱其中的数十篇设计,只保留了这些设计中的部分“倩影”和作者的姓名。这件事让我很矛盾、很纠结,几个夜晚都难以入睡,苦苦思索解决问题的可行途径。我内心对这些作者充满了歉疚,但是当我向部分作者谈起这个难以两全的苦恼问题时,却得到了这些一线老师的理解和宽容。为了成全我们共同的梦想,他们收起了心中的遗憾,没有半句抱怨,这使我再次涌上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恩之情,并将这种感恩深藏心底!

        本丛书的编写过程中,曾得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科研部门、基层学校的诸多领导、同行的大力支持,在此也要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由于成书时间仓促,加之本人的水平有限,书中的谬误、缺憾都在预料之中,诚恳地期待各位专家、同道的批评指正!

                                                                                         钟志农

                                                                                                   2011年9月15日于钱塘江畔

追逐心中的梦——《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丛书总序

追逐心中的梦

(《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丛书总序)

钟志农

 

        在我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

        其实,人生就是与梦相伴的。在我童年的时候,梦是带色彩的,五光十色,光怪陆离。20几岁时,做的常是灰黄色的梦:灰黄色的土地,灰黄色的天空,天地间则是铺天盖地的黄尘,还有巴彦淖尔连绵不绝的沙丘……

       到了50几岁,我还是在做梦、寻梦。1993年,我终于“落叶归根”,当时根本不知自己人生航船的“定锚点”将在何处。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对“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学校心理辅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日间忙天忙地忙教研,晚上就开始编织自己的人生梦。经过一番“沙里淘金”,我为自己确定的第一个“定锚点”就是《初中生心理辅导目标体系的研究》,没想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踏上了一条漫长的寻梦之路。

        后来的一切都是“做梦也没想到”:做梦也没想到,1999年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心理健康教育从此成了稳定的国家行为;做梦也没有想到,有那么多的新生力量,加入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队伍;做梦也没想到,心育活动课从当初国内寥寥数人的自发探索,发展成开遍全国的心育之花;做梦也没想到,从教育部“若干意见”和“指导纲要”两个重要文件颁布后,整整十年过去了,却没能盼来一个系统的心育活动课的“课程大纲”……

        于是,第一线的心理教师们开始迷茫了、困惑了,大家只好凭着各自的理解,去思考何为“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辅导”,何为“青少年成长的轨迹”。于是,心育活动课的随意性出现了,老师们只好自己熟悉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自己知道什么素材就使用什么素材,而学生成长中面临的困惑和需要却被严重地淡化或者是忽略了。于是,心育课堂里的单调、重复现象出现了——老太太的两个儿子卖草帽、雨伞,从小学卖到高中还没有卖完;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发泄、倾诉、睡觉、打球”,而且不管年龄大小统统开讲“A-B-C”理论;不管是否真的需要,课堂上动不动就让学生闭上眼睛“冥想”放松……于是,老师们日渐感到备课资源匮乏,上课题材千篇一律,职业倦怠情绪慢慢滋生。

        于是,这件事情让我魂牵梦绕了。

        我做梦也在想,总有一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当局,能够出台一套从小学到高中一以贯之的心育活动课“课程标准”,那样,老师们的心中就可以有一幅清晰的学生成长“路线图”,就一定可以在开课方向和选题上有效地避免一再的“黑暗中的摸索与徘徊”!

         我做梦也在想,总有一天,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做到“以心为本”,把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从早到晚“拴”住学生,让他们陷入无穷尽的作业、考试、竞赛和补课。那样,我们的教育就一定可以有效地提高下一代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我们中国人走出国门时就一定能够赢得世人由衷的尊敬,真正扬眉吐气!

          我做梦也在想,总有一天,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领导干部,能够冲破那一团团扭曲孩子天性、扭曲教育本质、扭曲社会价值导向的障眼迷雾,让我们的家庭充满不再功利的亲情,让我们的学校回归不再功利的本真,让我们的社会不再充斥功利的迷思!

        我做梦也在想,总有一天,我们的孩子,那千千万万可爱的孩子们,能够不用背负沉重的书包,能够不用终日埋头桌前林立的书山,能够不被父母们那用心良苦却无知无效的唠叨声所淹没。到了那时,他们将更加自由地畅游书海,更加给力地龙腾虎跃,更加高屋建瓴地塑造真我。到了那时,他们一定会拥有真正欢乐的童年,一定会拥有真正灿烂的青春,一定会拥有阳光万里的前程!

         怀着这样的梦想,去年10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我向与会的领导率直进言:“一线的老师们盼望心育活动课的大纲早日出台,我们等了一个‘十五’,又等了一个‘十一五’。现在,十年时间已经过去了,而老师们的教育生涯中能有几个十年?”

        在激情的涌动中,我突发梦想:“在官方的权威方案颁布之前,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先从民间做起?”

        而事实上,我从去年4月份开始,就在酝酿一个发展性心育活动课的“六六工程”,并且已经在两所中学、两所小学里加以实践与探索。所谓“六六工程”,就是指每个学期开出6节心育活动课,每个学段6个学期,共开出36节课,形成一个有系列、有规划的发展性、预防性心育课程体系。这些心育选题完全针对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适应困惑,从小学到高中,共设计出144个专题,再加上职业中学的“六六工程”,总共有180个系列性的开课主题,而且力求避免重复。

         回头想来,这真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符合本土国情的发展性心育活动课主题架构,是最为劳神费时的,可以说让我到了“殚思竭虑”、“如痴如迷”的地步。尤其是这180个主题中,有100个以上的主题都是新的切口、新的视角、新的立意,是以往10多年间心育活动课中没有被认真关注、或者只是粗线条关注的主题。单单是这一点,就表明我们是在开辟一条充满荆棘的“心”路。

         参与这套丛书教案设计的290多位老师,90%以上是第一线的班主任。尽管他们对于心育活动课经验不足,但他们对学生现状的了解,他们对探索“以心为本”教育路径的热情,与这套丛书的读者群——中小学班主任却肯定是息息相关、脉脉相通的。

          说到“心育活动课”,就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简称。“心育”的概念是班华教授和燕国材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来的。如燕国材就说:“心育即心理教育的简称。亦可称为心理素质教育,甚至可称为心理健康教育。”[1]所以,书名和正文内数百处相同概念我均表述为“心育活动课”,以求简洁。

         为了帮助班主任尽快地把握心育活动课的设计规律,我们以团体辅导活动的四个阶段(团体热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作为基本体例,这样等于给初涉心育活动课的班主任递上了一根“拐杖”。关于这四个阶段的操作性含义,请读者参阅丛书的理论分册《探寻学生心灵成长的“路线图”》,这里就不再赘述了。但是要强调的是,这四个阶段的体例设计是帮助初学者“入门”的,不可将其理解为一种僵死的“套路”。换句话说,“入格”是为了“合格”,“合格”是为了“出格”。

         在每一个活动专题的开头,我们提供了“活动参考目标”,这些目标的操作性定义请见丛书的理论分册;中间是1个“活动参考课例”,以备班主任借鉴之需;最后是“活动参考资料”,目的是拓宽班主任在这一专题上的理论视野或提供某些活动素材。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总以为可以慢慢来,今天做不了,可以等到明天去做。反正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反正事情既然这样一天一天拖过来,也就可以这样一天一天拖下去。但是也许有些人会突然发现,有那么一天,在你一松手、一转身的时候,事情突然会完全改变了。

        所以,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恐怕“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只是我不知道,梦与现实,到底哪一样能够令人更为满意?但不管是“痴人说梦”也好,“梦想成真”也好,我是一个“追梦人”。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我算得上是一个追梦追到“骨灰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烧友”。

        可我相信,怀抱梦想、追逐梦想而百折不回的“同道”,一定有千千万万!那就让我们互相呼唤着,鼓励着,从脚下的土地上开始,朝着我们的梦想,一起奔跑吧!

                                                钟志农

                                               2011年 9月15日于钱塘江畔



[1] 燕国材 著,教育十论——我对教育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8年第二版,P.360

2011第三届华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专家合影

2011第三届华人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专家合影:从右往左依次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伍新春教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心理学博士王志寰老师,澳门大学心理系金树人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辅导系吴丽娟教授,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台湾政治大学心理辅导系钟思嘉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赵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系钱志亮教授,浙江传媒大学刘宣文教授,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校长、特级教师骆玲芳。